我以亲身求医的经历,告诉你被误诊背后的那

直到去年10月份,困扰了近三个月的干咳,才基本痊愈。

作为一个商业讲师和管理顾问,平时主要依赖语言来传递思想和知识,碰到咳嗽,自然要让人抓狂。

为了治好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病,从年7月份,我开始了一段极其曲折的求医问药历程。

刚开始出现咳嗽症状时,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是小毛病,加上那段时间工作也比较忙,医院,于是医院。接诊的是一名中年全科大夫,先把脉,看舌苔,问感觉,一通流程走下来,大夫很有把握地建议说,吊几天瓶吃几天药,应该就能好。接下来的两个晚上,吊瓶挂水,用头孢和青霉素等来消炎;到第四天时,由于出差,吊瓶就暂时停止,仅服用口服药如盐酸氯哌丁片、氢溴酸右美沙芬胶囊等。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多少好转,严重时晚上觉都睡不了,一躺下咳得更是厉害。

开始以为是中间没有连续吊瓶的缘故,有些自责,回来后继续,这次一打又将近一个星期,手上的针眼都扎得到处都是。身体里不知道打进了多少消炎药水,只是稍微一点点好转,咳嗽却仍然比较频繁。

没有办法,只能将工作暂停,医院看看。

医院看,挂的是主任医师专家号。医院,到处都是病人,在这种环境待久了,人的心情都会比较压抑。排了好久的队,终于轮到自己,专家只问了不到1分钟,电脑系统中输入所开之药,拿卡走人,毕竟后面还有一大堆的病人在候着。这次满怀康复期待,服药一周,仍然无效。

考虑到治疗咳嗽方面西药可能没有中药有效,医院,再挂主任医师号,医院的流程,开了10服加工好的水煎中药,捏着鼻子吃了将近一周,还是没啥效果。

期间,到外面出差时,自己也会到药店找药买药,买得比较多的是苏黄止咳胶囊,咳嗽只是稍有缓解。

三个月都快过去了,吃掉的各种各样的药都快赶上前半辈子全部吃过的药了,咳嗽还未痊愈,有些绝望。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0月份,经市人保局邀请,作为评委到北京参加了一场高端创业创新人才项目选拔赛的评审。晚上住在北京山西大厦,本来不想出去找药,不小心被空调凉风一吹,咳嗽又加剧起来,还是决定到外面买点药。这时已是晚上10点多了,附近只有一个小药店,还准备关门打烊。经店员推荐,匆忙买了一盒养阴清肺颗粒,回去后没想到刚服下,效果就很明显,连续服用了两盒,这次终于逐渐康复。

(仅为内容说明,不作药物推荐)

历时三个月的治疗和煎熬,没有想到,最终治好自己咳嗽的,竟然是一盒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药。这也说明,前期所经历过的,大多都是误诊或药物的选用不当。

即便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仍然很有限。因此,误诊的确难以避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孙建方曾说:“我们对医生、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了。其实,临床误诊率一直在30%左右。”

这个30%的误诊率,其实还有前提,医院里,年轻医生看了,其它的医生也看了,大家也查访、讨论了,该做的B超、CT、化验全做完了,误诊率是30%。如果在门诊看病,误诊率可能高达50%。

或许很多人认为,现在医学技术水平越来越发达,误诊率应该越来越低。这其实只是一个错觉,科学的数据告诉我们,诊断准确率不一定和医学技术发展呈正相关。比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21世纪的几乎每个年代,华西医科大学的专家都选取了几千个样本做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即便诊断技术在快速发展,可临床误诊率依然在30%上下,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比如鼻咽癌、白血病、胰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误诊率在40%以上;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等肺外结核的平均误诊率也在40%以上。

看到这个数据,你是否有些恐惧?

原因在哪里?除了对疾病发生的机理和根本原因认识仍然有限外,关键是疾病的非标准化,即使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得了,诊治施药的方式可能并不相同。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病人的性别、年龄、出生地、成长阅历、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均不相同,疾病展示、自我表达、个体耐受、对治疗方法的接纳、药物的敏感性等也均不相同。用“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来形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不过分的。

其实,我国的误诊和国外比起来,还低一点儿。根据统计,美国的误诊率是40%左右,英国的误诊率则高达50%左右。因此,我们应该正常看待误诊。

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非常复杂,我们不是医学专家,也说不清楚里面具体的原因。但是,有一个更为保险的原则大家可以共同遵循:医院,被一个医生诊断得了什么严重一点的病,或者服了一段时间的药后,仍然没有什么效果时,医院进行核实。这是个最简单的减少误诊的方法;缺点是费用支出也会有所增加。

容易误诊的疾病有哪些呢?

根据医学统计,容易误诊的常见病有:咳嗽、发热、呕吐、腹疼、新生儿疾病等。以咳嗽为例,就可能有:咽后壁脓肿、急性会厌炎、急性喉炎、有机磷中毒、小婴儿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气管异物、肺含铁、纵膈肿物、支原体肺炎、过敏性原等等。

前面讲的误诊,都是医源性误诊,根据世卫组织近年来的统计报道,在所有疾病中,医源性误诊其实只占16%,还有30%是属于药物选用不当所导致的药源性疾病(药物副作用引发的);而全世界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药品的毒副作用。

其中,医药的商业化,对一些疾病的延误也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去年咳嗽期间,我在上海普陀区的几个路边药店买咳嗽药时,店员经常一上来就推荐多元一盒的胡庆余堂中药,不管你想不想买,或者药对不对症,她们都会游说你掏钱。

后来我才明白,同一种咳嗽药,可以在药店柜台找到十几家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产品,价格也不一样。除了一两家知名制药厂外,其他大部分都是“杂牌”。而大部分药店都有销售目标和对店员的考核激励机制。因为小品牌的药品进价比大品牌便宜,利润更高,利益驱动之下,店员自然大多倾向于先向你推销小品牌药。

比如一个阿奇霉素,就有几百个药厂在生产,之间的质量还是有差异的,包括药品的纯度和杂质含量等。普通的消费者去药店购买,如果由店员推荐,很大可能是给你推荐最烂的那种。为什么?因为越烂越杂牌的药,利润越高。

对此,知乎上曾有一位药店销售人员给大家分享了一个“选药”技巧:“进了药房,所有TA们给你推荐的药,都可以顺着货架垂直找正下方的药,一般药店功效差不多的药都放在一起。但最下方的药利润最小店员一般不会轻易推荐给你。”

更为恶劣的情况是,有些药本身并不是客户需要的,但是销售人员会用一些名字来欺骗消费者购买药品,很多消费者又不了解相关知识,经常上当受骗,买了一堆没啥用处的药。例如,牛黄消炎片,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有些药店店员将其作为西药的“消炎药”出售。如果客户感觉不对,他们会解释,中药副作用小。

这其实还算相对好的情况,有时由于药品剂量、服药周期、各种不同药间联合服用,以及滥用和误用等,可能又会产生新的药源性疾病。

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

——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通过这次咳嗽的求医问药经历,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中医中药的疗效和价值,也了解到中医治疗中明理和辩证的重要性。

与西医有所不同的是,中医是把任何一个病,都要区分出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阶段,比如寒证、热证等等。所以,在中医里面,不会出现像西医那样,一种病,都用一种药(比如用青霉素或者头孢来消炎)的情况。

以孩子常见的咳嗽为例,根据一些中医学专家的分析,多数是外感而来的,也就是说,感受了外邪而来。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大多数时间里,感受的外邪,主要是寒邪,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外寒阶段、外寒里热阶段、里热阶段、回到外寒阶段、正气不足阶段。这就是中医的明理和辩证。

而每个阶段的病症,症状表现不同,用药也并不相同,这就是中医的对症用药。

现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sqa.com/bdfnzym/8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