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林生物全面解读水产病害

?

  水产动物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原、环境、养殖对象三者关系不平衡造成的,那么怎样平衡这三者的关系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传统的养殖模式主要是消灭水体中的病原,这种方法在短期内能对鱼病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养殖对象产生了应激,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因为消毒杀菌药物对病原、水中的微生物的杀灭是没有选择性的,引起了水质的突变,鱼类的应激反应,那么如何提高鱼类的抗应激能力,改善养殖环境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池塘的底部消毒、抑虫是关键,抑菌净水是关键。底质的恶化是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有的病原都来自于底部,例如:车轮虫病的大量发生是因为,经常使用菊酯类杀虫药的同时,杀灭了车轮虫的主要天敌大型枝角类,而往往一些寄生虫的卵和幼体都寄生于池塘底部,所以要从底部抑制寄生虫病的发生。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本章主要介绍各类病原体的基本特性。致病原理、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以及水产动物的一些病理症状,一年四季各种疾病的发生与防治特点。水产动物病害“防”重于“治”,水产动物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体现在:水产动物患病后会影响其经济效益;养殖对象在水中不以观察,难于诊断,治疗麻烦;内服药病体吃不进,或吃不足;泼洒的用药方法仅适用于小水体。因此需要贯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方针,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   在设计和建筑养殖场时,应符合防病要求,要考虑到地质、水文、水质、气象、生物及社会条件等要求水源无污染。优化放养模式,放养密度要合理。要保证充足的溶氧。采用理化及生物方法,改良水质,不滥用药,定期向水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增强养殖对象抗病力   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培育和放养健壮苗种,应用免疫剂,采用正确方式投喂优质。控制消灭病原体   建立检疫和隔离制度,彻底清塘,对机体进行消毒、饲料消毒、工具消毒、食长的消毒和杀虫、体内外疾病的药物预防等。水产动物疾病治疗的特点   人医或兽医除药物和手术外,还有比如中医的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水产动物由于其自身和养殖环境的局限,治疗方法以给药为主,结合调节水质的理化指标。群体治疗   不同于人活畜禽,水产动物个体相对较小,数量较大,生活在水中,不易捕捉,病原也往往以水火患病个体为媒介遍布整个养殖水体,所以在治疗用药或调节水质时,是以整个水体或集中起来的养殖群体为治疗对象。当然对于一些大型的或极珍贵的养殖品种或保护级种类,也可实施精确地治疗。防治一体   不同于人活畜禽,水产动物个体相对较小,数量较大,生活在水中,不易捕捉,病原也往往以水火患病个体为媒介遍布整个养殖水体,所以在治疗用药或调节水质时,是以整个水体或集中起来的养殖群体为治疗对象。当然对于一些大型的或极珍贵的养殖品种或保护级种类,也可实施精确地治疗。内外兼治   内外兼治是指治时体内、体表、水环境都要考虑。由于水产动物生活的介质是水,一些病原会随着水、动物的排泄物、饵料等到处传播,仅治某一方面是不够的。比如鱼类患了肠炎病,仅内服药饵是不够的,一是患重病的鱼吃适量不够,药物剂量达不到;二是病原随着排泄物,在水体中到处都有,因此必须对水体进行消毒。药物来源多样化   水产养殖业发展总体要晚于畜牧业,在药物使用上多借鉴人药、兽药,再就是一些水质消毒剂。借鉴其他药物大大降低了研发专用药物的成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即一些共用药物的耐药性、药物积累、对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要多使用一些环保、低毒、高效的水产专用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水产动物的病原体及治疗特点   水产动物的病原体只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我们的目的是分清病原体,了解水产动物病原体的基本特性、感染类型和传播途径。只有分清病原才能对症下药,在疾病发生时才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病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且无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其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核酸,外被蛋白或脂蛋白外壳,因此可看作是“一包基因”。病毒自身不能进行生长和分裂,仅能在一定的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出大量的子代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后病毒不能复制,并很快失去活性;与其他微生物相比,病毒对抗生素不敏感。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有感染性。病毒的大小是指病毒体的大小。病毒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其单位是纳米,绝大多数病毒都在纳米左右。   在我们的养殖过程中,其理化因素对病毒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病毒离开宿主细胞的存活时间很有限,很多因素都可影响其感染性,在我们养殖过程中把握这些因素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1.物理因素:病毒瘦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灭活的病毒仍能保留其他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血凝及细胞融合等。   (1)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0℃以下的温度,特别是在干冰温度(-70℃)和液态氮温度(-℃)下,可长期保持其感染性。大多数病毒于50-60℃、30分钟即被灭活。热对病毒的灭活作用,主要是使病毒衣壳蛋白变性和包膜病毒的糖蛋白刺发生变化,因而阻止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热也能破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使其不能脱壳。   (2)PH值:大多数病毒在PH5-9的范围内比较稳定,而在PH5.0以下或PH9.0以上迅速灭活,但不同病毒在PH值的耐受能力有很大不同。   2.化学因素: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一般比细菌强,可能与病毒缺乏酶类有关。   (1)脂溶剂:包膜病毒的包膜含有脂质成分,易被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溶解。   (2)酚类:酚及其衍生物为蛋白性剂,故可作为病毒的消毒剂。   (3)氧化剂、卤素及其化合物:病毒对这些化学物质都很敏感。故经常使用“速效底改颗粒”能对病毒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4)抗生素与中草药:现有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抑制作用,但可以抑制待检标本中的细菌,有利于分离病毒。病毒病的治疗方法   由于病毒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所以对病毒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要么不易到达细胞内,要么对对寄主细胞毒性大。因此至今尚无治疗病毒特别理想的药物,在人类医学或兽医都纯在这个问题。相对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病毒病的发病频率小,尤其一些慢性的病毒病,在不影响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只要把疾病控制在上市前就行了。目前水产动物病毒病还是以预防为主,主要是控制其传染性,开发有针对性的疫苗,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经常使用“速效底改颗粒”、“高聚碘”预防疾病的发生。细菌   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统称为细菌,包括古细菌、真细菌和蓝细菌。真细菌包括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等。其基本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自然界中的细菌极少单独存在,常以种群形式出现。各种不同的细菌种群与周围环境和水生动植物共同形成水体生态系统。动物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栖居着数量不等的细菌。通常把那些在动物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机体无害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在宿主内生存和增殖,对维持宿主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他们能在肠内壁表层形成非特异性的表面保护膜,刺激机体产生“自然抗体”。水体中细菌及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对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具有决定作用。水生生物体表或水体的正常菌群在机体健康或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一些种类在机体抵抗力低下是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些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自然界中仅有少数细菌能引起水生动物发生疾病,例如鲑鱼立克次体引起鲑鱼败血症,而这类细菌称为病原细菌或病原菌。   细菌体积微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见,他们的大小常用微米表示。细菌按其外形克分为球形、杆型和螺旋形3中基本形态,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型菌。细菌是能够独立生活的单细胞微生物。根据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细菌分为两种营养类型: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通过无机物的氧化或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合成菌体成分,这类细菌称为自养菌;需要利用多种蛋白、糖类等有机物质作为营养和能量合成菌体成分的细菌称为异养菌。必须从宿主(人或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得营养和能量的异养菌称为寄生菌,大部分病原菌均属于寄生菌。以动植物尸体、腐败食物作为营养物质的细菌称为腐生菌。养殖对象因细菌引起的疾病,称为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的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死亡率高,可引起养殖对象的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细菌病的治疗方法   危害水产动物的制药是杆菌,其次是弧菌。由于细菌自身有较为完备的代谢系统,对宿主的专一性要求不强,所以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动物疾病中占较大比例,通过实践证明,经常使用“复合戊二醛”、“高聚碘”等药物均对细菌性疾病有就较高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真菌   广义的真菌(Panomycetes,泛真菌或菌物)为一复系类群,其全部成员来自真核生物中的三个彼此不同的生物界,即真菌界(Fungi=mycota)、管毛生物界(Chromista)及原生动物界(Protozoa)。真菌形态多种多样,大小比细菌大的多,为葡萄球菌的数倍,小的肉眼不可见,如白假死酵母菌,大的肉眼可见,如水霉菌、蘑菇菌等。他有典型的核结构和细胞器,按形态、结构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大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如酵母型真菌和类菌母型真菌。而多细胞真菌基本上都是由菌丝和孢子两大基本结构组成。真菌很容易发生变异。在人工培养基中多次传代或孵育过久,可出现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以及各种生理状态的改变。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和不同温度培养的真菌,其性状也有不同。真菌对热的抵抗能力不强。孢子不同于细菌芽孢,一般60℃经一小时即可灭掉。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多种化学药物的耐受性较强。对1%-3%石碳酸、2。5%碘酊、0。1%升汞及10%甲醇液则比较敏感。用甲醇液熏蒸被真菌污染的物品,可达到消毒的目的。对抗生素不敏感。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素等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真菌病的治疗方法   真菌病不仅对水产生物的成体和幼体构成危害,而且危及他们的卵。经过实践证明过使用“聚维酮碘”等药物均对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寄生虫   自然界有机体的生活方式是极为复杂的。有的生物在其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的营养而生存,或以该生物的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产生危害作用,此种生物的生活方式成为寄生生活,或叫做寄生。凡是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称为寄生物。寄生物包括植物性寄生物及动物性寄生物。植物性寄生物大多属于病毒、细菌、真菌等。动物性寄生物以生物进化的程度而言,皆属于低等动物,故一般称为寄生虫。被寄生虫寄生而遭受损害的生物称为寄主或宿主。例如,绦虫寄生于鲫鱼体腔中,绦虫称为寄生虫,鲫鱼称为寄主。许多寄生虫都具有宿主的特性,仅能感染一个或少数几个宿主,而有的寄生虫则具有广泛的宿主。寄生虫的感染方式有经口感染和经皮感染。经口感染的寄生虫可分为,具有感染性的虫卵、幼虫或包囊,随着污染的食物等经口吞入造成的感染。如艾美虫、毛细线虫等均借此方式侵入鱼体。经皮感染的寄生虫通过寄主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体内进行感染。其感染大致可分为两种。主动经皮感染和被动经皮感染。主动感染的寄生虫主动的由皮肤或粘膜侵入寄主体内,如双穴吸虫的尾蚴主动钻入鱼的皮肤造成的感染。被动经皮感染的寄生虫在感染阶段并非主动地侵入寄主体内,而是通过其他媒介,经皮肤将其送入体内造成的感染。如椎体虫必须借助鱼蛭吸食鱼血而传播。   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是很显著,可引起生长缓慢、不育、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寄主大量死亡。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寄生虫对寄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刺激和损伤:寄生虫对寄主所造成的刺激及损伤的种类甚多,是最普遍的一类影响。如鲺寄生于鱼体,用其倒刺及口器刺激或撕破寄主的皮肉因而寄主极度不安,常在水中狂游或是在睡眠打转。机械性损伤作用是一切寄生虫病所共有的,仅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严重的可引起组织器官完整性的破坏、脱落、形成溃疡、充血、大量分泌粘液等病变;损伤神经、循环等重要系统时,还可引起病鱼大量死亡,如双穴吸虫的大量感染。   2.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其寄生时期所需要的营养都来自寄主,因此寄主营养或多或少地被寄生虫所夺取,故对寄主本身造成或多或少的损伤;其后果仅在寄生虫虫体较大或寄生虫数量较多时才明显表现出来。   3.压迫和阻塞:体内的寄生虫大量寄生时,对寄主的组织造成了压迫,引起组织萎缩、坏死、甚至死亡。当寄生虫的数量很多而又寄生在管道内,则可发生阻塞作用,如绦虫大量寄生,克引起夏花草鱼肠道的堵塞;有时寄生虫虽然量不多,但由于、刺激中枢神经,引起痉挛收缩,也可发生阻塞或死亡现象。   4.毒素作用: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生活过程中,其代谢产物都排泄于寄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殊的有毒物质,这些代谢产物或有毒物质作用于寄主,能引起中毒现象。如鲺的口器基部有一堆多颗粒的毒腺细胞,能分泌毒液;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隐鞭虫能分泌科引起溶血的毒素。   5.其他疾病的媒介:吸食血液的外寄生虫往往是另一些病原体入侵的媒介,如鱼蛭在鱼体吸食血液时,常可把多种血液寄生虫(如椎体虫)由病鱼传递给健康鱼。   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些虫种的生活史比较简单,有的则相当复杂。若要建立有效地预防方法,就必须了解寄生虫复杂的生活史,如此方能在其生活中最脆弱的环节将其扑灭。寄生虫的生活史可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直接型   许多鱼类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至少有一部分实践是生活在宿主体外,这类具直接生活史的寄生虫借自由泳动幼虫来主动侵入,或利用孢子或虫卵的被食入来感染宿主,如小瓜虫、斜管虫、三代虫、艾美虫、指环虫等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寄主。毛细线虫的虫卵随鱼类粪便排出后才开始分裂,幼虫通常在卵内不而不钻出卵壳,称为感染性含胚卵,鱼因吞入含胚卵而感染。再如鲺吧卵直接产在水中基物上,幼虫孵化后立即寻找鱼体寄生,幼鲺经过数次蜕变(5-6次)发育成成虫。间接型   有些寄生虫需要中间寄主才能完成生活史,如复殖吸虫、绦虫、棘头虫等。不同种类的寄生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宿主的数目不同,有的仅需一个宿主,有的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寄主。有多个中间寄主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分别称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中间寄主。下面举一些例子具体说明。   1.复殖吸虫:卵生。它们的卵大部分在水中孵化出自由游动的毛蚴,毛蚴在水中生存数小时,在此期间必须感染第一中间宿主(螺类或软体动物)。毛蚴进入中间宿主后不久发育为胞蚴以及雷蚴,病释出尾蚴。自由游泳的尾蚴依种类的不同而可以在水中存在长达24小时之久,在此期间感染第二中间寄主。某些种类的尾蚴会穿进鱼类宿主而直接发育为成虫。而某些鱼类则称为其第二中间寄主。尾蚴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的囊蚴可在鱼类体内存在长达数年,感染不同的部位。当感染囊蚴的鱼类被适当的宿主摄食后,该寄生虫则完成其生活史,而终宿主可能是鸟类或哺乳类。   2.线虫:大部分鱼类线虫是卵生的,卵经宿主的粪便排出,孵化出自由游动的幼虫,被中间宿主(通常是节肢动物)摄食后进一步发育为线虫。   3.绦虫:生活史需1-2个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虫卵排出后进入水中才能发育,孵出的幼虫具有3对小钩,体外有一层纤毛,在水中自由游动,称为钩球蚴。第一中间宿主是节肢动物,钩球蚴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再进入第二中间宿主鱼类或其他脊椎动物如蛙体内后,原尾蚴继续发育为裂头蚴。裂头蚴必须进入终宿主才能发育为成虫。仅有一个中间寄主的种类,如九江头槽绦虫,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如被雨吞食,原尾蚴就在鱼的肠中发育为裂头蚴,在发育为成虫。   4.棘头虫:所有的棘头虫都需要一个无脊椎动物的宿主(通常为节肢动物)来完成其生活史。含棘头虫幼虫(棘头蚴)的虫卵会由终宿主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无脊椎动物的肠道内孵化,棘头蚴钻出肠壁后固着于体腔,他与维棘头体,直到被适当的终宿主摄食而完成其生活史。   5.节肢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多次蜕变,才可最终张为成体。寄生性节肢动物的整个生活史要经过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虫期等阶段。此外,血液寄生性鞭毛虫,只有在食血性水蛭吸食鱼血史才能得到传播,也被认为生活史中包含中间宿主。保虫寄主   有些寄生虫具有广泛的宿主,即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又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动物常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如隐鞭虫是草鱼鳃中危害严重的一种寄生虫,而在冬、春两季则常常大量寄生在鲢、鳙的鳃耙上,但并不至于鲢、鳙得病在这种情况下,鲢、鳙、就称为了隐鞭虫的“保虫寄主”。众所周知,我国鱼类养殖模式多采取混养模式。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   在此书中我们已经多次提出了,池塘底部是多数寄生虫发育及生长的温床,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   水产动物的病理症状   常见外观症状   1.行动迟缓:健康鱼活跃,易受惊吓;病鱼行动迟缓,变得不活跃,又是停止摄食。例如大菱鲆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后无精打采伏于池底;而鲑鱼感染鲑鱼气单胞菌后则漂浮于水面,出现这种状况后很快发生死亡。   2.行为异常:某些细菌(爱德华氏菌、弧菌)感染和寄生虫(双穴吸虫尾蚴、孢子虫)克造成鱼体的神经损伤,病鱼在水中出现打转、盘旋等异常现象。大多数的寄生虫寄生克刺激病鱼打转、狂游、跳跃或在砂石、水草间摩擦,如中华蚤、鲺、锚头蚤以及口丝虫等。某些原因可导致鱼鳔功能失调,病鱼常侧卧鱼水底或游泳姿态异常。   3.食欲减退:食欲减退是一般疾病所共有的现象,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鲑立克次体等感染的鱼最为常见。   4.生长停滞:所有的疾病都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发育,较严重的表现为生长停滞,如鱼体感染寄生虫等。   5.体色减退:健康鱼具有各种不同的色泽。体色减退时由于黑色素减少导致的,鱼体外观变得苍白,如缺乏胆碱酯与脂肪酸、白皮病、感染爱德华氏菌等。   6.体色发黑:大多数病鱼体色变黑、发黑,有的全身发黑,变黑是黑色素变黑的结果。如营养缺乏、水质不良引起的应急性烂鳃,慢性不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等。有的病鱼身体前部尤其是头部发黑,如外伤、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乌头瘟)等;有的身体后端发黑,如铅中毒、受伤、晕眩病等。   7.体色的特别变化:有些疾病会造成鱼体局部颜色特别鲜艳,如分歧杆菌病。许多疾病造成体表淤血,是全身或局部变红,如休克、寄生虫寄生、细菌病、病毒病等。鲑科鱼类在营养缺乏时,可在皮肤上形成灰蓝色斑块。   8.粘液增多或减少:鱼类表皮能分泌一层厚薄适度的粘液,其不断地脱落或补充能防止细菌的生长繁殖。但粘液分泌过多会造成鱼类的体制衰竭。不良水质以及原虫、单殖吸虫等寄生时,均刺激鱼体粘液分泌增多,在皮肤、鳃及鳍上形成一层淡蓝色或灰色或灰色膜状物,又是会因附着物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细菌感染时,如鲤白皮病,大量粘液在体表形成一层白色云雾状薄膜。有些疾病在后期表现为脱粘,如漂游口丝虫病,手感鱼体粗糙。长途运输后的鱼可能脱粘,其成活率明显下降。   9.眼睛损伤:包括眼球突出,角膜混浊以及眼球脱落等。多种传染性疾病有眼球突出现象。如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病毒性出血症、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罗非鱼弧菌等;一些寄生虫,如血局吸虫、嗜子宫线虫的寄生也可引起眼球突出。外伤、营养缺乏(维生素B1)、毒素、和一些细菌的感染都可能造成眼睛的浑浊,呈云雾状。双穴吸虫寄生和必须氨基酸缺乏可造成晶体浑浊。个别疾病眼睛脱落或瞎眼,如小瓜虫、本尼登虫等。   10.眼睛出血:常见的眼部病变,主要表现为溢出或出血斑点,引发的病原包括弧菌等细菌性感染。大马哈鱼缺乏维生素B2是,易可引起眼球晶体浑浊,眼出血。   11.口出血:口腔粘膜充血、口周出现出血斑点或广泛出血是常见的可见病变,如气单胞菌等,草鱼出血病,鲤春病毒病等寄生虫寄生于口腔也可引发初学现象。   12.口(颌)糜烂:一般由细菌造成,黏球菌感染夏花鱼种,病鱼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口周围的皮肤糜烂,有絮状物,在水中呈“白头白嘴症”。   13.鳍条出血:一般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如病毒性败血症等。有毒物质如三毛金藻中毒也常见鳍条出血。   14.蛀鳍:疾病后期,鳍的末端腐烂,而烂去一段,鳍条间的组织液被破坏,呈扫把状,形成“蛀鳍”如赤皮病、白尾病、细菌性肠炎最为常见。再如发生竖鳞病时,鳍肿胀,鳍间有半透明液体,顺着与鳍条末端腐烂或“蛀鳍”。   15.烂尾:一般有细菌引起,尾柄发炎腐烂、坏死。如草鱼的烂尾病。   16.鳃盖充血或出血:多种传染性性疾病有鳃盖充血或出血现象,如草鱼出血病、鲤春病毒病等,多有细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腐蚀呈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域,俗称“开天窗”。   17.体表充血:微生物性疾病一般均出现体表和肌肉充血现象。有的表现为体表广泛出血,如细菌性败血症、鲤春病毒病;有的表现为局部出血;有的变现为点状出血或淤点;有的为斑块状出血。   18.溃疡:许多微生物病原侵袭皮肤与粘膜后可造成组织的坏死,形成溃疡或糜烂病灶。多为细菌性感染。外伤、营养缺乏(维生素C缺乏)、原虫寄生、线虫寄生等均可造成溃疡。   19.红斑:传染性疾病往往体表形成各种不同的局部红斑炎灶,疾病初期一般表现为充血,发炎、肿胀,后期或继发性感染后,病灶处发生糜烂或形成溃疡。有些症状具有独特性,是临床诊断的主要参考依据,如红斑综合症、赤皮病、打病、流行性溃疡综合症、败血症等。大型寄生虫寄生部位常形成炎性出血斑点。   20.白斑:寄生物可在体表形成各种各样的白色斑点。如某些寄生物可在体表形成白点状小包囊,如小瓜虫、隐核虫、瓣体虫、钩介幼虫等,白点增多可扩大成白斑,甚至连成一片像撒了一层盐粒。再如阳光暴晒、溃疡性真皮坏死等可在头顶出现苍白色斑点,有时皮肤破损。此外,某些大型寄生虫如本尼登虫、中华蚤等在皮肤和鳃上也呈白点状。   21.黑斑:某些寄生虫在体表形成可见的黑点,如茎双穴吸虫病,在皮肤、鳍条、鳃盖、下颚、眼角膜等处形成黑色小结节,故名黑点病。   22.丝状物:水霉感染可在皮肤、鳃及鳍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丝状或絮状物,取出水面是一般依然清晰可见,病灶处一般继发溃疡。白头白嘴病的口周皮肤糜烂病灶,在水中可观察到絮状物,但取出水面后观察,则往往不明显。锚头蚤头部插入鱼体肌肉、鳞下,圣体大部露在鱼体外部,犹如在鱼体上插入小针,故称为“针虫病”。当锚头蚤逐渐老化时,虫体上布满藻类和固着原生动物。   23.囊状物或结节:皮肤、鳃和鳍上可出现多多种囊状物或结节,常见的有:孢子虫,颜色具有多样性;复殖吸虫的尾蚴;淋巴结囊肿,多呈白色、淡灰色、淡黄色,克遍及体表、鳃、鳍及内脏各处;为于峡部的甲状腺肿瘤。;爱德华氏菌、弧菌感染等。   24.体表脓肿:一般有细菌引起,感染后可造成肌肉组织液化,形成体表脓肿。   25.疥疮:一般有由细菌引起,切开疥后可见肌肉液化。   26.泄殖孔红肿、突出:泄殖孔常见的变化有发炎、出血及突出,如弧菌、草鱼出血病、鲤春病毒病性败血症肛门红肿、肠炎病等。多数传染性造器官坏死病病鱼肛门处常拖有一条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粘液粪。有时可在肛门处见到寄生的线虫。   27.皮肤脱落:一般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皮肤脱落。   28.鳞片变化:细菌性疾病常引起竖鳞、脱鳞现象,如竖鳞病、白皮病和赤皮病等。寄生虫寄生可造成寄生处鳞片脱落,如嗜子宫线虫寄生处鳞片呈现红紫色花纹,掀起鳞片即可见虫体。   29.侧线变化:侧线的急性病理变化包括严重的水肿、组织海绵性及坏死和脱落等。在淡水鱼和海水观赏鱼中有一种“头洞病”,为头部表面和侧线遭到腐蚀所致,发病原因不明。   30.躯体变化:躯体肿大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腹腔积水、胃积水、鳔积水及肿瘤等。细菌感染引起的躯体肿大与肿瘤不同,可根据腹部形状、对称性和触感来分辨,前者腹部通常钝圆、躯体对称、触摸柔软;后者通常仅局部大、躯体不对称、触摸通常较硬。腹腔中内脏器官的肉芽囊肿及孢子虫、绦虫大量寄生均可出现躯体肿大。躯体畸形也是常见的临床症状,遗传因素、营养失调、有机磷杀虫药、重金属、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躯体畸形。   31.鳃损伤:健康鱼鳃呈暗红色,整齐光滑,及少附着污物。颜色变化:   (1)鳃粘液增多:呈粉红色或苍白色,鳃上有白点、白斑或出血点,多见于鳃部原虫、单殖吸虫、甲壳动物寄生和缺氧、化学物质损伤以及病毒、细菌感染;因营养缺乏、外伤、传染病发生贫血的鱼,鳃呈苍白色。   (2)鳃颜色正常伴有出血点,见于细菌、病毒感染和单殖吸虫寄生。   (3)鳃呈鲜红色,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出血,见于弧菌病、病毒性感染和缺氧。   (4)鳃表面呈黄色,见于原虫病和卵甲藻、薄甲藻以及铁质沉积。   (5)鳃呈棕褐色,见于鳃霉病和水中亚硝酸盐过高引起的烂鳃。   鳃丝增生:寄生虫如变形虫寄生、细菌性疾病可造成鳃丝增生、融合。   鳃丝白浊肿胀:孢子虫、微孢子虫、中华蚤、钩介幼虫等寄生虫和一些细菌性感染克造成鳃丝白浊肿胀。鳃丝不同程度的缺损:鳃丝缺失的本质是鳃丝坏死。见于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鳃病,甲壳类和原虫类伤害,以及强酸、强碱性水质。各种囊状物或结节   多种寄生生物科在鳃上形成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等囊状物,如孢子虫包囊、淋巴囊肿、爱德华氏菌、诺卡菌感染等,以及悬挂的甲壳类。鳃部感染水霉可见棉絮状菌丝。多种寄生生物科在鳃上形成白色、淡黄色或粉红色等囊状物,如孢子虫包囊、淋巴囊肿、爱德华氏菌、诺卡菌感染等,以及悬挂的甲壳类。鳃部感染水霉可见棉絮状菌丝。常见剖检症状   1.腹腔腹水:腹部膨胀的传染性鱼病剖检大多数可见腹腔腹水,或透明或混作或血红。如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斑点叉尾鮰病毒病、鲑疱疹病毒病、牙鲆弹状病毒病、病毒性出血病败血症、鳜鱼彩虹病毒病,因细菌感染也可引起其腹腔腹水。   2.贫血:产生溶血素的细菌感染症和血液寄生虫寄生克造成溶血性贫血。出血性疾病可造成出血性贫血。发生出血性贫血的疾病主要是病毒性疾病,包括草鱼出血病、虹鳟病毒性败血症、鲤春病毒病等。感染吸血性寄生虫如水蛭,可造成同样疾病。营养缺乏(如叶酸不足、缺乏铁质和维生素B12贫血症)、放射性污染、造血组织坏死、抗造血药物(如磺胺)的使用可造成发育不全贫血症。贫血病鱼鳃呈苍白色,脾脏发生肿大,部分或全部内部器官颜色苍白,有时有腹水。   3.内脏器官的白色结节:许多种细菌感染症在内脏器官形成肉芽肿,多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真菌类的霍氏鱼醉菌以及球虫(艾美球虫)、粘孢子虫(如角形虫)、线虫绦虫等感染皆可形成白色结节或包囊。   4.内脏器官的浅黄色结节:某些抗酸细菌和液化肠杆菌及微孢子虫、孢子虫、复殖吸虫等可在内脏器官形成黄色结节。肝癌在肝脏也形成黄色结节。   5.内脏器官的潮红结节:线虫类如胃瘤线虫、嗜子宫线虫等可在内脏器官表面或内部形成红色结节。此外,剖检是经常咳在鱼腹腔中见到呈白色团块状的绦虫幼虫。   6.内脏组织充血或出血:内脏组织充血或出血是细菌感染的普遍症状,如嗜水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芽孢杆菌等,一般均由细菌性疾病引起。   7.内脏器官液化:一般均由细菌性感染引起。   8.肝脏的可见病变:   (1)肝肿大:细菌感染(如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病毒感染、中毒、维生素缺乏、长期处于低溶解氧中、饲喂腐败的饲料等。   (2)白肝: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胰腺坏死病、鳜鱼病毒病以及产生溶血素细菌感染、寄生虫性贫血症的病鱼肝脏呈白色。   (3)淤血肝:大多数细菌感染克造成肝脏局部或全肝淤血,使肝脏呈暗红色。   (4)绿肝:单胞菌、假单胞菌感染以及胆道阻塞克使肝脏变成绿色。   (5)黄肝:类脂质变性以及细菌感染(如假单胞菌)克使肝脏呈黄色。鞭毛虫、孢子虫、感染。   (6)花斑肝:传染性胰腺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鲤春病毒症。和一些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重金属和藻类中毒素等亦可造成肝坏死。   (7)肝的黑斑点:某些真菌感染如外瓶霉的感染症可在鱼肝脏形成黑色斑点。   9.肠道的可见病变   (1)胃膨胀或积水:细菌性感染较为常见,发病鱼胃部庞大,剖检胃壁变薄,胃内充满液体,该症状的出现常与饵料有关。   (2)肠胃炎:病毒和细菌感染可造成胃肠发炎、充血、肿胀,后期肠粘膜脱落或坏死肠道内充满个色液体。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寄生虫疾病也可引起肠炎。   10.鳔的课件病变:病毒、细菌、寄生虫均可造成鳔发炎、肿胀和积水。   11.肌肉组织的可见病变:   (1)肌肉中的结节:剖检病鱼是经常咳在肌肉发现各种结节或包囊,如孢子虫、微孢子虫等寄生虫。   (2)肌肉组织点状充血、淤血或瘀斑: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以及细菌感染如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在成肌肉组织点状充血、淤血克造成肌肉组织大面积充血。   (3)肌肉组织中的起泡:迟缓爱德华氏菌可感染多种鱼类,在不同患病鱼中症状不同。斑点叉尾鮰发生此病的症状是体侧及尾柄肌肉组织糜烂,病灶处因腐烂而充满气泡、肿大,并伴有难闻的恶臭,故有气肿性腐烂病之称。   (4)肌肉浑浊:多由细菌性感染,寄生虫寄生所引起。 池塘养殖病害的防治   我国池塘养鱼主要是利用经过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一般面积数亩至十余亩,大的有上百亩)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由于管理方便,环境容易控制,故进行高密度养殖,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效果。它体现着我国水产养殖的特色和技术水平。但是随着环境我污染,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病害的发生液愈来愈多,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如何防病治病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池塘病害发生的特点   池塘是养殖鱼栖息、生长、繁殖的环境,许多增产所示都是通过池塘水环境作用于鱼类,故池塘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鱼产量的高低。养殖场地的水质其水系统是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病原传入和扩散的第一途径。因此,养殖者必须从源头抓起,作为养殖的水源,除了要求水源充足以外,水源的水质也要特别注意。池塘的清整消毒是预防疾病和减少流行病暴发的重要环节。由于养殖池塘经过一年或多年的使用,池底淤泥较深,淤泥中藏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给日后病原的滋生留下了隐患,因此,在苗种放养前,必须清除池底淤泥,最好将淤泥取出池外。清整后的池塘均应惊醒彻底消毒,可用浓度高的药物,如生石灰、强氯精等,以杀灭敌害和致病微生物。   夏季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上最艰难的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光照强,气温和水温高,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质增加而是水质发生变化,所以鱼病增多,直接影响全年的产量和效益。经过多年来的基层生产经验,总结出以下主要问题:   1.水质调控问题   从近几年大量病例的分析来看,夏季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80年代中期,引用颗粒饲料进行水产养殖开始在全国推广,养殖鱼类的品种转向了以摄食鱼类为主体,在产量和技术上得到了新的发展,而这种养殖模式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鱼类排泄物剧增,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加剧,养殖水体缺氧而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上升,鱼类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仍用肥水养鱼的方法来调控水质,大量使用有机粪肥,加速了养殖水体有机质的污染,是养殖水质调控(尤其是夏季)十分困难。用肥水养鱼的水质调控方法来管理应用颗粒饲料精养摄食鱼类的养殖水质,是目前鱼病尤其是夏季鱼病增多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建议经常使用生态制剂“溢源生”可加快有机物质的分解,保持水质稳定。   2.鱼病防治问题   在鱼病防治方面,通常采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养以及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但不实用,而且往往会造成水质变坏的结果,这也是养殖管理上的一个误区。杀虫药物和消毒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是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的下降,造成缺氧饭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氮杭亮上升鱼类不摄食呈中毒状或鱼病的爆发。   3.养殖密度问题   养殖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和配套情况而定,并不是无止境地年年上升,池塘内养殖密度过大则造成水质无法控制,致使鱼病增多,死亡高,效益差池塘的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时,是指不稳定而极易变坏,鱼病增多。在持续高温的季节,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池底总是处于缺氧状态,非常容易使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水质调控更加困难,易暴发病害问题。   4.饲料问题   饲料质量部高、选用不当等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使用地质、低价饲料,容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增大并变色,在高温季节鱼体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若饲料中含有不良的促生长素、违禁药物或是变质原料、长期被鱼类摄食后,也容易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病死亡。使用低质饲料,养殖鱼类的排泄量大,特别容易加剧水体的污染,是水质难以控制,各种病害增加。投喂量过多,在成鱼体肠道总是处于充实状态,一方面饲料利用差,排泄多,污染水体;另一方面易造成鱼体消化不良,发生肠道病变。   此外还要注意苗种的影响,优良的苗种是推动水产养殖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优良的品种可以增加产量10%-30%,并可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成活率。二是混养的不同种类的搭配要合理。苗种放养是要经过消毒。池塘养殖的生物学调节   水相的调节:   有益微生物在养殖生态系统的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即是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或简单的无机物产生有机物,构建细胞;又是消费者、分解者和贮存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主要推动者,对于水产养殖环境的生物修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微生物是世界上物质的分解者,对于水产养殖环境的生物修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具有丰富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脱氢酶、氧化酶等,这些酶类能够将养殖生态环境中的残饵及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分解,具有降解许多养殖动物不能利用的有机物质的能力;微生物具有耗氧、厌氧、兼性耗氧多种生长条件,在耗氧或厌氧的条件下都可以发挥作用;微生物能够转化各种类型氮素,具有较强的除氮能力。其次,微生物可以抑制藻类及水产致病菌的生长,同养殖生态环境中的水产致病菌和有害藻类在食物上进行竞争,这种竞争作用也可以抑制致病菌和藻类的生长;微生物可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物质,这些次生代谢物质能够影响水产致病菌和藻类的生长。同时,微生物还是生产者能有效地把溶解有机质转化成菌体蛋白,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养殖动物,在食物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季节水产动物病害综合防治措施放   养鱼户一般平时都不注意预防鱼病、疏忽管理,往往发现死鱼时才引起注意。要知道,由于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中,他们的活动不易被察觉,一旦发生病害和死鱼,要确诊较为困难,治疗起来也比较麻烦,基本上都是进行群体治疗。内服药一般只能由水产动物主动摄食,当病情病情较严重,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药物,也很难达到治疗的效果。况且,好的药物比较贵重,不划算,尚能吃食的病鱼,由于抢食能力差,往往由于叶没有吃到足够的药量影响疗效。因此在对待水产动物的病害上,只有采取防重于治的观念才是疾病预防的根本。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白殿疯病因怎么确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hsqa.com/zjjs/5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